重阳节意义

导读 一、重阳节文化内涵重阳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

一、重阳节文化内涵重阳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重阳节民俗1、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2、放纸鸢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鸢也就是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3、登高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4、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5、祭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6、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花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从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7、辞青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清明节)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是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间有清明节“踏青”,重阳节“辞青”的风俗。8、享宴求寿重阳节的求寿之俗,有现存文献记载的最早见于汉代。9、佩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扩展资料一、关于重阳节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1、《易经》中重九阳数“重阳”的名称来源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2、丰收祭天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是元帝得道的日子。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表明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3、古代的祭祀大火星仪式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古人对大火奉若神明,而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二、历史演变现存的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其中记载数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可考证,在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王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在魏晋时,重阳节气氛渐浓,非常受文人墨客追捧。魏晋时期有着广泛的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据记载,正式将农历九月九日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是在唐德宗李适年间(780年-785年),将重阳节列为“三令节”之一。 宋代,重阳节更为普及,《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重阳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近现代,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