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故事150字(白居易的故事)
关于白居易的故事150字,白居易的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邻居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妇人,老妇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
2、白居易每天在家里不断的写诗,写好了修改过后都会念给老妇人听,老妇人听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语言繁琐时就会说出来,白居易拿回家继续修改,再念给她听,这样直到老妇人没有意见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3、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
4、他五六岁时便学做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
5、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6、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
7、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
8、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9、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
10、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
11、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12、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
13、尤其他那首被顾况赞叹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1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7、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
18、“元白”情深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19、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20、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21、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22、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23、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24、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25、白居易在秋风凄凄中离开长安,走的恰好是元稹不久前走过的路。
26、诗人满腔惆怅,一路上寻找着好友留下的墨迹。
27、一日他行至蓝桥驿——这里是长安通往河南、湖北的中途站。
28、一下马,便在驿站的墙柱上发现了元稹在正月路过这里时写的一首《西归》绝句,诗人百感交集,提笔在边上写了一首绝句: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西风我去时。
29、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30、离了蓝桥驿,经过商州、襄阳,诗人由汉水乘舟而行。
31、在船上诗人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32、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33、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34、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35、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36、不久,白居易收到了这首诗,被好友的关切之情深深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垂死病中’这句诗,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都会感动得不忍再看,何况是我呢?到现在每次看到它,我心里还凄恻难忍。
37、”元稹一收到信,知道是白居易写来的,还未拆开就已泪眼模糊。
38、他的女儿吓得哭起来,妻子也忙问怎么回事。
39、元稹告诉她们,自己很少这样动情,只除在接到白居易来信的时候。
40、为此,元稹寄诗给白居易: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41、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42、一次,元稹又接到老朋友的诗,诗中写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43、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44、好友对自己如此情深,竟在梦中与自己相见。
45、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己也整天思念他,为什么就不能梦见呢?元稹十分懊恼,觉得大概是自己一来通州,就染上疟疾,至今不愈,以致神思混乱的缘故。
46、于是也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47、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48、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之为“元白”。
49、白居易改诗白居易做诗,力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0、据说他每写一诗,必对家中老妪读之,老太太能理解的就抄录,不明白的就改写。
51、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将其中几句念给老仆人听: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52、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老人听罢说,你说的我都明白,只是“安得大裘长万丈”中的“安”字,我寻思着还是改一改好。
53、白居易问老人其中有何道理,老人又说,你过去写过这样的句子: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
54、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
55、老人接下来说,道州刺史元结是位百姓忘不了的好官,给大伙盖房子,教育官吏们不要欺压百姓,道州不就有了万丈长裘了吗?白居易认为老仆人言之有理,就把“安”字改为“争”字。
56、意思是要做官的以“为百姓谋福利”的思想去“争得大袭长万丈”。
57、推荐于 2018-07-04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12个回答8条评论评论此刻,你最独特泇霖妈妈12好,写怎么多不容易茶腩6好写—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关于白居易的故事1.白居易十五岁那年,到长安游学,按照当时的惯例,他带着自己的文稿到著名学者顾况的府上拜访求教。
58、顾况是名冠天下的学者,他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后生前来拜访,未免有轻视之心。
59、当他看到白居易文稿上的名字时,对着眼前的少年,看了好一会,才开口说道:“京城长安米贵。
60、居之不易啊!”但顾况毕竟是个学者,他还是认真阅读了白居易的文稿。
61、当顾况看到开篇第一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由肃然,他信口读出声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2、”他将白居易呈上的文稿看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
63、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64、” 2.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
65、想不到离任回家后,他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66、”原来,白居易在游天竺山时,发现有两块山石玲珑可爱,便带了回家。
67、后来他反省自己,要是每个游人都带回两片可爱的石头,天竺山还成什么样子,这不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做法,抵上贪污千金,实在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
68、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载着良知的重压和深深的自责写下了“检讨”诗。
69、白居易的“检讨”流传至今,让后人感之、念之、叹之。
70、5赞·78浏览2019-10-10有关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
71、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72、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73、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74、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75、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76、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77、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78、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79、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80、”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81、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82、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
83、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
84、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85、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86、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87、”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8、”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
89、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
90、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91、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92、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93、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94、”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95、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96、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
97、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98、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
99、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
100、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101、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
102、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103、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104、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105、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
106、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
107、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
108、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109、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
110、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
111、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112、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
113、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
114、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
115、”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
116、很快又感到失望。
117、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
118、”“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
119、”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
120、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
121、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
122、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123、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
124、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
125、”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
126、”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
127、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
128、《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
129、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
130、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
131、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132、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
133、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
134、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
135、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
136、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
137、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
138、同时又炼丹学道。
139、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
140、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
141、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142、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
143、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144、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
145、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146、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
147、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
148、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
149、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
150、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151、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
152、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
153、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
154、卒年75岁。
155、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156、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157、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158、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
159、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160、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
161、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
162、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163、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
164、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
165、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
166、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
167、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168、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
169、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
170、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
171、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72、”“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
17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
174、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
175、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176、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
177、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178、《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
179、”《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80、”《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
181、《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
182、《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
183、《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
184、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185、”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186、”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
187、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188、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189、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190、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191、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192、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193、”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
194、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
195、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
196、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
197、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
198、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199、“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
200、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201、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202、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203、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
204、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205、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206、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207、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208、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209、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210、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21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212、”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213、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214、”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215、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216、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217、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218、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219、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220、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221、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222、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23、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224、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225、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226、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227、”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
228、“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229、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谙(音安):熟悉。
230、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
231、胜:胜过.蓝:靛青。
232、能不:怎么能够不。
233、 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
234、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
235、 --------------------------------------------------------------------------------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236、 试玉要烧三日满。
237、,辨材须待七年期。
238、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239、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240、诀:判定。
241、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
242、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
243、视蓍(音师):也是占卜。
244、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
245、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
246、”《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
247、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248、”《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
249、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
250、”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
251、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
252、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
253、周公恐惧,就避于东。
254、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
255、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256、“未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