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及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
关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及翻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主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孟浩然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2、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3、表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4、唐代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7、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8、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9、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10、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11、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12、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13、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14、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15、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16、 诗词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17、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18、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19、“涵”,有包含的意思。
20、“虚”,指高空。
21、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22、“太清”指天空。
23、“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24、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25、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26、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27、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28、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29、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30、”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31、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32、孟浩然一生都在隐居和出仕之间徘徊。
33、他的一生以科举考试为界,前期对功名充满憧憬,可是由于无人推荐,科举失利,再者由于性情的淡泊、对先贤隐居的向往,最终他布衣一身,但是儒家思想告诉他放弃对仕途的追求,在四十九岁时依然渴望得到引荐,施展自己的抱负,就是这种矛盾的思想,让他一生都徘徊在隐居和出仕之间。
34、中国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盛唐时期的每一个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几乎成了每个儒者的座右铭。
35、而出仕最典型的形态就是《论语》中所讲的“学而优则仕”。
36、孟浩然四十岁以前主要在家乡隐居苦读,为进京出仕做准备。
37、他和盛唐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渴望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38、他在好友王昌龄考上进士后,信心百倍地去参加考试,失利后,仍然到处拜谒,结果仍然是失望。
39、心里的无奈没有让他完全放弃求仕。
40、他在漫游吴越时,《自浔阳泛舟经明海》写道:“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表达了身在江湖,始终不忘朝廷。
41、在无奈的隐居中,他写道《与诸子登岘山》“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42、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43、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44、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45、”在羊公堕泪碑前想起前人建立的不朽功业,想着自己岁月蹉跎毫无建树不禁“泪沾襟”了。
46、(意思是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47、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48、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49、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50、)正是这几种矛盾思想交织在一起,促使他在49岁时做了张九龄的幕僚,一年多后他就去世了。
51、近花甲之年的孟浩然仍然徘徊在隐居和出仕之间,不甘隐沦和自由始终让他无法取舍,最终在奔波求仕时遑遑不定其意和隐逸幽栖时难以排遣孤独失意之间的摇摆中度过了一生。
5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