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所有特殊句式】《六国论》是苏洵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章以历史为鉴,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在语言表达上,文章运用了多种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以下是对《六国论》中出现的所有特殊句式的总结与归纳。
一、特殊句式分类总结
句式类型 | 定义 | 举例 | 说明 |
判断句 | 用“者”、“也”等词表示判断关系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表明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
被动句 | 主语受动于动作,常用“见”、“为”、“被”等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表示“被”或“被……所”结构,强调被动状态 |
宾语前置 | 把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 “此言得之。” | “得之”即“得此”,宾语前置增强语气 |
状语后置 | 状语放在动词之后 | “赵尝五战于秦。” | 表示“与秦五战”,状语后置使句子更自然 |
定语后置 | 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 “其势弱于秦。” | “于秦”作状语,修饰“弱”,属于状语后置的一种 |
省略句 | 省略主语、谓语或宾语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省略主语“秦”,使语言简洁有力 |
否定句 | 否定词加动词构成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强调“没有贿赂的人也因为贿赂的人而灭亡” |
疑问句 | 用于提问或反问 | “不知木兰是女郎。” | 虽非《六国论》原文,但类似句式常见于古文 |
二、典型例句分析
1. 判断句
-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分析:使用“非……也”结构,明确指出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
2. 被动句
- 原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分析:虽然未直接使用“被”字,但“互丧”暗示了被动关系,表明六国相继灭亡。
3. 宾语前置
- 原文:“此言得之。”
- 分析:“得之”即“得此”,将宾语“之”提前,增强语气和强调作用。
4. 状语后置
- 原文:“赵尝五战于秦。”
- 分析:“于秦”是介词结构,置于动词“战”之后,符合古文习惯。
5. 省略句
- 原文:“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分析:省略主语“秦”,使句子更加紧凑有力。
三、总结
《六国论》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丰富的文言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等,使得文章更具逻辑性、节奏感和表现力。通过对这些句式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备注:本文内容基于《六国论》原文及常见文言句式知识整理而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该文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