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止经典语录】“容止”一词,源自《礼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非直接出自“容止”,但“容止”一词常被用来形容一种内敛、沉稳、克制的修养境界。在现代语境中,“容止”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从容。
以下是一些关于“容止”的经典语录及它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经典语录总结
序号 | 经典语录 | 出处/来源 | 内涵解读 |
1 | “容止于心,不争于外。” | 现代语录 | 强调内心平静,不与外界争执,体现一种内在的修养。 |
2 | “容止如山,不动如石。” | 古文风格 | 比喻人应像山一样稳重,像石头一样坚定,不轻易动摇。 |
3 |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传统谚语 | 表达宽容与克制的重要性,是“容止”的具体实践。 |
4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周易》 | 说明真正有才德的人不会急于表现,而是保持低调,等待时机。 |
5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诫子书》 | 强调通过静心和节俭来培养品德,是“容止”的精神基础。 |
6 | “容人之过,方显大度。” | 传统格言 | 鼓励包容他人错误,展现宽广胸怀。 |
7 |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常安。” | 传统谚语 | 提醒人们满足现状,学会忍耐,才能获得长久的安宁。 |
8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表达超脱情绪波动,保持内心平和,是“容止”的高阶体现。 |
二、总结
“容止”并非消极的退让,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修炼。它要求我们在面对纷扰时保持冷静,在遭遇挫折时不轻言放弃,在与人交往时多一份包容。这些经典语录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人应对复杂社会的重要指导原则。
通过学习和践行“容止”的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提升自我修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一种沉稳、自信、从容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