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怍的解释】2、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表达。这句话的意思是:抬头对天无愧,低头对人无愧。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行为和内心上都应做到问心无愧,既对得起天地,也对得起他人。
其中,“怍”字是一个关键点,容易被误解或忽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解释,并结合表格形式总结其含义与用法。
一、词语解析
1. “仰不愧于天”
“仰”指抬头看天;“愧”是惭愧、内疚之意。“仰不愧于天”意思是:面对苍天,心中没有羞愧,说明自己的行为光明磊落,无愧于天地。
2. “俯不怍于人”
“俯”指低头看人;“怍”意为惭愧、不安。整句意思是:面对他人时,心中没有愧疚,行为端正,不让人感到羞耻。
3. “怍”的解释
“怍”是一个较为文言的字,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它的本义是“惭愧、羞愧”,常用于表示因自身行为不当而产生的心理不安。
在“俯不怍于人”中,“怍”即指“对人感到羞愧”,但这里的语境是反用——不是因为做了错事而感到羞愧,而是说自己没有做错事,因此不需要对人感到羞愧。
二、语义总结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举例 |
仰不愧于天 | 抬头面对苍天,无愧于心 | 表示行为正直、无愧天地 | 如:为人正直,仰不愧于天 |
俯不怍于人 | 低头面对他人,不感羞愧 | 表示行为端正、不让人失望 | 如:做事有原则,俯不怍于人 |
怍 | 惭愧、羞愧 | 多用于文言文中,现代较少使用 | 如:见人有难而不助,必生怍意 |
三、引申意义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它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核心,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良知的人。
四、结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要求我们在做人做事时都要有良心、有担当。而“怍”字虽不常见,但其内涵却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态度。
通过理解这些经典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修养,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心的人。
如需进一步探讨“怍”在其他古文中的用法,也可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