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舟覆舟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百姓如水,可以承载君主,也可以将君主颠覆。这一思想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并衍生出多个相关的成语和俗语。
以下是一些与“载舟覆舟”思想密切相关的成语及其含义总结:
一、
“载舟覆舟”强调的是民众的力量对政权的影响,反映了古代政治哲学中“民为邦本”的思想。在历史发展中,许多成语都体现了这种理念,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一些与民心向背、得失相关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用于描述政治局势,也常用于劝诫领导者要关注民生、顺应民意,避免因忽视百姓而失去支持。
二、相关成语表格
成语 | 出处/来源 | 含义 | 与“载舟覆舟”的关联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荀子·王制》 | 水既可以承载舟船,也可以将舟船倾覆 | 直接体现“载舟覆舟”的核心思想 |
民惟邦本 | 《尚书·五子之歌》 |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 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呼应“载舟”之意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孟子·离娄上》 | 只有赢得民心,才能获得天下 | 与“载舟覆舟”共同强调民心的作用 |
失道寡助 | 《孟子·公孙丑下》 | 失去正道的人会失去支持 | 与“覆舟”概念相似,强调失民心的后果 |
民怨沸腾 | —— | 百姓的不满情绪达到顶点 | 隐含“覆舟”的可能性 |
众叛亲离 | 《左传》 | 群众背叛,亲人离去 | 表现“覆舟”的结果 |
舍本逐末 | —— | 忽略根本,追求枝节 | 反映若忽视民众基础,则可能导致失败 |
三、结语
“载舟覆舟”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表达。通过上述成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民心向背,认为一个政权的稳固离不开百姓的支持。这些成语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治理、管理或领导过程中,必须重视群众的基础作用,不可忽视民心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