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如何解释】“寇”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常用于表示外来的侵略者或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寇”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寇”字的详细解释,并结合不同语境进行总结。
一、基本含义
“寇”本义是指外敌入侵,尤其是指敌对势力的侵扰。在古代,常用来指敌军、盗贼或外族的侵犯。
- 引申义:也可泛指任何外来威胁或破坏性力量。
- 贬义词:通常带有负面色彩,表示不受欢迎的外来者或侵害者。
二、常见用法与例子
词语 | 含义 | 举例 |
寇贼 | 指盗贼、强盗 | “山中多寇贼,行人需谨慎。” |
寇仇 | 敌人、仇人 | “两国交战,寇仇为敌。” |
寇边 | 外敌侵犯边境 | “北方寇边,朝廷派兵镇守。” |
寇乱 | 外来动乱 | “寇乱未平,百姓流离失所。” |
寇至 | 敌人到来 | “寇至城下,守将急调兵力。” |
三、文化与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寇”常出现在战争、边防、民族冲突等语境中。例如:
- 《左传》中提到:“齐侯伐我,寇至而战。”
- 《史记》中也有“匈奴寇边”的记载。
- 在诗词中,“寇”也常用来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如“胡尘满京洛,寇盗仍纵横”。
四、现代使用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寇”字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仍有保留:
- 军事术语:如“反寇”、“抗寇”。
- 文学作品:如小说、历史剧中的“寇”字常用于营造紧张氛围。
- 地名:某些地方名称中保留了“寇”字,如“寇家庄”。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字义 | 外敌、敌人、侵略者 |
用法 | 常用于战争、边防、历史文献中 |
词性 | 名词(多),有时作动词 |
色彩 | 贬义,含敌意 |
现代使用 | 使用较少,多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 |
结语:
“寇”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多,但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丰富。理解“寇”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古文、历史资料以及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在写作或阅读时,注意其语境和情感色彩,能更准确地传达作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