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犯罪嫌疑人的定义是什么犯罪嫌疑人的法律依据】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关键术语,涉及案件的侦查、起诉与审判过程。理解其定义及法律依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司法程序中的角色与权利。
一、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立案调查的对象。其身份尚未经过法院判决确认,因此不能直接称为“罪犯”。犯罪嫌疑人的认定基于一定的证据和线索,通常由公安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初步审查后决定是否立案。
法律依据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与义务,包括知情权、辩护权、申请回避权等。同时,也规定了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如拘留、逮捕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指因涉嫌犯罪而被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依法立案调查的对象,尚未经过法院判决确认有罪的人。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 |
相关条款 | 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三条、第九十一条等 |
认定机关 |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
权利保障 | 知情权、辩护权、申请回避权、不自证其罪权等 |
强制措施 | 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 |
与“被告人”的区别 | 犯罪嫌疑人是未进入审判阶段的被指控人;被告人则是已进入法院审理阶段的被指控人。 |
法律地位 | 不得因犯罪嫌疑人身份而剥夺其基本人权,必须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
三、结语
犯罪嫌疑人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主体,其权利与义务受到法律严格保护。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应依法规范操作,确保程序正义,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理解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定义及其依据,有助于公众更好地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