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为两榜出身的是什么】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两榜出身"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称谓,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它指的是那些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的士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仕途前景。以下是对“称为两榜出身的是什么”的详细总结。
一、什么是“两榜出身”?
“两榜”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两个重要阶段:
-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也叫“孝廉”。
- 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被称为“会元”。
而“两榜出身”则特指那些既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又通过会试成为贡士的人。这种身份在当时被视为非常难得,意味着士子不仅有才学,还具备一定的政治潜力。
二、两榜出身的意义
1. 身份象征
两榜出身者通常被认为是“功名双全”的士人,既有地方上的认可(乡试),又有全国性的认可(会试)。
2. 仕途优势
这类士子在殿试后,若能高中进士,往往更容易被朝廷重用,进入官场高层。
3. 社会地位提升
在民间,两榜出身者常被视为“学霸”或“儒林翘楚”,受到尊重。
三、两榜出身与进士的区别
| 项目 | 两榜出身 | 进士 |
| 含义 | 通过乡试和会试的士子 | 通过殿试的士子 |
| 身份 | 举人+贡士 | 进士 |
| 仕途机会 | 较高,但需通过殿试 | 更高,可直接入仕 |
| 社会认可度 | 高,但不如进士 | 极高,为最高功名 |
四、历史背景与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两榜出身”是许多士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例如:
- 唐寅(唐伯虎):曾中乡试解元,后因故未参加会试,未能成为两榜出身。
- 张謇:清末状元,先中秀才、举人,后中进士,属于典型的两榜出身者。
五、总结
“称为两榜出身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是指那些在乡试和会试中都取得成功的士子。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问基础,还拥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仕途前景。虽然“两榜出身”并不等同于“进士”,但它仍然是科举制度中一个重要的身份标志,反映了士人阶层的上升通道和文化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榜出身”在不同朝代的具体表现,可以继续探讨各时期的科举制度演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