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戚汉语大词典是什么】“休戚”一词在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与个人或集体相关的喜忧、得失,通常带有情感色彩。它出自古代文献,常与“与共”连用,如“休戚与共”,表示共同承担欢乐与痛苦。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休戚”一词的含义及使用情况,以下是对《汉语大词典》中“休戚”的解释及相关信息的总结。
一、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综合性汉语辞书,收录了大量汉语词汇及其释义、出处、用法等信息。对于“休戚”一词,《汉语大词典》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其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式。
“休戚”原指吉凶、福祸,后引申为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在现代汉语中,“休戚”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成语“休戚与共”,表示人与人之间在命运上的紧密联系和共同承担的责任感。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休戚 |
| 词性 | 名词/形容词(多作名词) |
| 本义 | 吉凶、福祸;亦指利害关系 |
| 引申义 | 表示彼此之间的关联、共同命运 |
| 出处 | 《左传》《论语》等古代文献 |
| 现代用法 | 常见于成语“休戚与共”,表示共担责任、同甘共苦 |
| 语体色彩 | 正式、书面语 |
| 使用频率 | 中等偏上,多见于文学、政治、社会类文本 |
| 相关词语 | 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共患难 |
三、补充说明
“休戚”一词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见,但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具有较高的表达力。例如,在描写团队合作、国家命运或家庭关系时,使用“休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休戚”在某些方言或古文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阅读古籍或地方文献时,应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综上所述,“休戚”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无论是学习中文还是研究古代文献,“休戚”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