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的词语意思】“不识之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文化水平很低,连最基本的汉字都不认识。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教育程度的衡量标准,尤其是对文盲或识字能力极差的人的一种形象化描述。
一、词语解析
- 不识:指不认识。
- 之无:是古代常用的两个虚词,“之”和“无”,在文言文中常用于句中,表示语气或结构上的作用。但在这里,并不是指具体的字义,而是作为“文字”的代称。
-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连最基础的文字都不认识,文化程度非常低。
二、词语来源
“不识之无”最早出自《旧唐书·张巡传》:“巡曰:‘吾于书无不通,独不识之无。’”这里的“之无”其实是“之乎者也”的简称,用来表示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用来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下。
三、用法与语境
- 贬义: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文化水平低。
- 古文使用: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现代则较少直接使用,更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性表达。
- 现代应用:在口语中偶尔会用“不识之无”来形容某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缺乏基本知识。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文盲、目不识丁、一字不识 |
反义词 |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多才 |
五、总结
“不识之无”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识字能力极差,文化水平低下。虽然在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或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的表达效果。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及语言习惯。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识之无 |
含义 |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低 |
来源 | 《旧唐书·张巡传》 |
用法 | 贬义,用于讽刺或批评 |
近义词 | 文盲、目不识丁 |
反义词 | 博学多才、学富五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