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出自谁口】“白马非马”是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非常著名的命题,源自战国时期的逻辑学讨论。这一命题不仅引发了对语言、概念和现实关系的深入思考,也成为了中国逻辑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
“白马非马”最早由战国时期的著名逻辑学家公孙龙提出。他通过这个命题来探讨“名”与“实”的关系,强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逻辑上的严谨性。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争议,既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白马非马”虽然在形式上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反映了对语言和概念本质的深刻思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命题名称 | 白马非马 |
提出者 | 公孙龙(战国时期) |
出处 | 《公孙龙子·白马论》 |
核心观点 | 强调“白马”与“马”在概念上的区别,认为“白马”不是“马”的全部 |
背景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逻辑学与哲学思辨盛行 |
思想意义 | 探讨“名”与“实”的关系,推动中国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 |
争议点 | 有人认为这是诡辩,也有人认为这是对语言结构的深刻分析 |
现代视角 | 可以看作是关于类属与个体关系的哲学讨论 |
三、延伸思考
“白马非马”之所以引起后世关注,是因为它触及了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公孙龙试图通过这个命题说明: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其独特属性,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一个普遍类别中。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虽然有些极端,但也为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白马非马”不仅是古代逻辑学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中国文化中理性思考和语言分析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