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意思解释】一、
“沆瀣”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的天文术语,最初指的是夜空中两颗星宿的名称。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个词逐渐被引申为一种比喻用法,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当或不合群的状态。特别是在成语“沆瀣一气”中,“沆瀣”被用来比喻那些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的人。
在现代汉语中,“沆瀣”已经很少单独使用,更多是作为成语的一部分出现。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或理解成语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含义。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沱瀣 |
拼音 | háng xiè |
基本释义 | 古代星名,后引申为比喻人与人之间不正当的关系 |
出处 | 《晋书·天文志》:“沆瀣者,天之气也。” |
引申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勾结、合谋,多用于贬义 |
成语 | 沱瀣一气(指气味相投、互相勾结)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较少单独使用 |
词性 | 名词(本义),也可作动词(引申义) |
例句 | 他与那些腐败分子沆瀣一气,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 |
三、结语
“沆瀣”一词虽然在现代日常语言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正式场合中仍有其特定的意义。理解它的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文化内涵。同时,在写作或阅读中遇到该词时,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准确判断,避免误读。